2008年7月24日 星期四
內鬥外戰
蜀漢的南中地區在劉備去世後發生叛亂,諸葛亮以心戰為方針平定南方之亂。並提出不留兵、不運糧作管理,令南中大致安定;雖然後來仍有零星動亂,但都被馬忠、張嶷等平定。而後諸葛亮轉向對付曹魏,在227年至234年間與曹魏爆發六次戰爭,其中有五次北伐,一次抵禦曹魏攻擊,史稱諸葛亮北伐。最終諸葛亮未能成功,於敵境逝世後,魏延與楊儀互鬥而先後去世,令蜀漢失去兩個人才。蔣琬與費禕相繼輔佐劉禪,並暫停大規模北伐。蔣費二人相繼去世後,姜維方對曹魏全面北伐。但都沒能取得明顯的戰略效果,並消耗了國力。而且,由於姜維專注北伐,在董允去世後,劉禪所寵信的宦官黃皓及奸臣敗壞朝政。等到姜維對付黃皓時反被迫害,只好遷鎮沓中以避禍。
孫吳為聯合蜀漢,派將領陸遜、諸葛恪等人於合肥、襄陽、江夏與曹魏會戰,但成果不大。吳帝孫權任用顧雍為相十九年,使吳國大治。諸葛恪等人成功令山越歸順,安定後方,增加了人口與軍隊。然而孫權在晚年時發生不少失誤,為孫吳的未來帶來隱憂。他先是不聽大臣勸諫,誤信遼東公孫淵會歸降,最後軍馬錢糧被其併吞。更嚴重的是二宮之爭,由於原太子孫登的去世,使得孫權鍾愛的孫霸與繼任為太子的孫和發生鬥爭,諸大臣亦分成派系分別支持。最後孫權廢孫和殺孫霸,選擇年幼的孫亮繼承皇位,並誅殺流放一些大臣,其中名將陸遜就在這場鬥爭中死去。孫權最後於252年逝世後,以太傅諸葛恪輔佐吳帝孫亮。然而諸葛恪卻因北伐失利而罪責眾人,大失人心,不久被孫峻和吳帝孫亮所殺。然而孫峻與從弟孫綝掌握大權後並行恐怖統治,大臣世家牽連身死者多,吳帝孫亮亦被孫綝殺害。吳帝孫休繼位後,便與大將丁奉聯手將孫綝誅殺,但此時國政已江河日下。
曹魏主要戰爭都是抗衡蜀漢與孫吳的攻擊,在魏帝曹丕去去世後由曹真、曹休、司馬懿及陳群四人輔佐魏帝曹叡,而張郃和滿寵都是一方大將。這些將領守衛著魏國,其中司馬懿成功抵禦蜀漢北伐,並討平遼東公孫淵。在曹叡死後,託孤大臣曹爽與司馬懿發生權力鬥爭。最後司馬懿在249年發動高平陵事件,獲得了最後勝利。曹爽被罷黜後與其黨羽三族被殺,魏國朝政為司馬懿父子掌握。後來其子司馬師、司馬昭相繼掌權,展開外除方鎮內廢魏帝的行動。當時守衛曹魏東方的重鎮壽春發生三次反抗司馬氏的舉兵,分別是王淩、毌丘儉與文欽、諸葛誕等三次,史稱壽春三叛。雖然叛軍獲得孫吳援軍,然而最後被司馬氏擊潰。此期間,支持魏帝的將領或被殺害或逃亡至蜀吳二國,而司馬昭在殺害魏帝曹髦後,因為徹底清除異己,他開始準備篡位建國。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