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巾之亂
東漢在漢和帝後逐漸衰亡。在朝廷內,皇帝多在年幼即位,由外戚掌控政權。皇帝成年後,往往借助身邊的宦官奪回政權。這樣產生了不斷循環的戚宦之爭,使朝廷幾乎癱瘓。東漢後期,士大夫又起來抵抗宦官,但前後兩次均被皇帝與宦官鎮壓,史稱黨錮之禍。而各地方的豪強地主則盛行兼併土地與人口,加上天災不斷,使得百姓紛紛反抗。
184年2月,太平道首領張角及兄弟張梁和張寶率信徒發起民變,史稱黃巾之亂。由於獲得百姓擁護,太平道聲勢之浩大令東漢朝廷震驚不已。面對困局,漢靈帝急派皇甫嵩等出兵鎮壓,又令地方州郡政府和豪強地主招募軍隊勤王。最後黃巾軍的主要勢力被皇甫嵩擊潰,但餘部則散佈各地,又有其他各種反抗勢力乘時並起,各地都出現了賊寇擾民,令朝廷疲以奔命。於是漢靈帝採納劉焉的建議,在中平五年(188年)命令從西漢時期就只負責州郡監察的刺史接管地方軍政權力,州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成為正式一級行政區,並將一部分刺史提升為州牧,由劉姓宗室或重臣擔任,以加強對州郡的統一管理。這措施雖有利於鎮壓各地叛亂,但當朝廷發生內亂後,掌握地方權力的州牧及刺史紛紛割據一方,不再聽命于朝廷。例如益州牧劉焉就割據西南,並使五斗米道首領張魯佔領漢中,再以米賊作亂為由,切斷與朝廷的關係。東漢為解決黃巾之亂而制定州牧制度,反而開啟了群雄割據之局。
189年漢靈帝駕崩,戚宦之爭又起。宦官蹇碩意圖殺害外戚大將軍何進,改立太子劉辯的弟弟劉協,然而失敗。漢少帝劉辯繼立,外戚何進與袁紹等士大夫企圖去除以張讓為首的十常侍及其他宦官。何進還令涼州董卓、幷州丁原帶兵增援。宦官們先發制人,殺死何進。後袁紹與董卓等,以為何進報仇之名,入宮殺死十常侍等宦官二千餘人。結果使擁兵入京的董卓趁機掌握朝政大權,其專橫跋扈又引發各地勢力集結成軍,以討伐董卓之名起兵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