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學
三國文學中以曹魏文學最盛,分為前期的建安文學及後期正始文學,其中建安文學反對靡弱詩風,被後人稱為「建安風骨」或「漢魏風骨」。這是因為自曹操等人熱愛文學,各地文士紛紛吸附[27][28]。建安文學代表人物為「三曹」及「建安七子」。其他的文學家還有邯鄲淳、蔡琰、繁欽、路粹、丁儀、楊修、荀緯等。曹操具有沉雄豪邁的氣概,古樸蒼涼的風格,著有〈短歌行〉、〈步出夏門行〉、〈讓縣自明本志令〉等文。曹丕及曹植才華洋溢,曹丕著有文學評論《典論》,導致文學開始自覺發展。曹植具浪漫氣質,著有〈洛神賦〉等文。建安七子與蔡琰、楊修等人關心現實,面向人生。他們的作品反映了漢末以來的社會變故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難,例如蔡琰的〈胡笳十八拍〉。
正始文學時期,由於當時政治形勢受司馬氏操控,文人備受壓抑,難以直接面對現實。當代的作家有竹林七賢及何晏、夏侯玄、王弼等「正始名士」。正始作家大都通老莊,好玄學,對於社會現實,不如建安作家那樣執著,持比較沖淡的態度。嵇康的散文和阮籍的〈詠懷詩〉尚繼承「建安風骨」,敢於面對司馬氏政權,其文學都有鮮明的特色。《文心雕龍》提到「正始明道,詩雜仙心。何晏之徒,率多浮淺。惟嵇志清峻,阮旨遙深,故能標焉。」說明了阮籍和嵇康皆為正始文學的代表詩人。
孫吳作家有張紘、薛綜、華覈、韋昭等。張紘為孫權長史,與建安七子中的孔融、陳琳等友善。薛綜為江東名儒,居孫權太子師傅之位。華覈則是孫吳末年作家。蜀漢作家有諸葛亮、郤正、秦宓、陳壽等。諸葛亮作為一代政治家,他的作品有〈出師表〉等。其文彩雖不如他人豔麗,然而內容淺易,情意真切,感人肺腑,表露出他北伐的決心。秦宓所寫的五言詩〈遠遊〉,是蜀漢流傳下來唯一可靠的詩篇。蜀中亦多有學者為書作注的人,如:許慈、孟光、尹默、李譔等,蜀漢後期有譙周、郤正都醉心於文學,譙周更寫下了《仇國論》討論過度征戰的缺點,及郤正以依照先代的儒士,借文表達意見的〈釋譏〉。 東漢末年亦有研究纖圖、術數的學者,如:任安、周舒,之後出現了周群、杜瓊等人。
三國時期有名的史學家有王沈、魚豢 、韋昭及陳壽。王沈的《魏書》被史學家劉知幾評為「其書多為時諱,殊非實錄」,這跟他親附司馬氏勢力,打壓魏帝曹髦有關,故該書的參考價值也相對較低。韋昭善寫史,著有〈吳鼓吹曲十二曲〉,內容為整部孫吳發展史,與繆襲的〈魏鼓吹曲十二曲〉南北相對。他又著有《吳書》55卷等。陳壽編寫的《三國志》為「前四史」之一。他參考《吳書》及魚豢撰寫的《魏略》等資料,採三國並述的方式,創新紀傳體史書的寫作模式。雖仍有不足之處,但實是研究三國歷史不可或缺的史籍之一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